載入文章列表中...
與 AI 一起思考,一起走在改變世界的前線。探索技術突破、商業落地與決策背後的真實挑戰。
2025 年 8 月 80 歲免巴氏量表新政上路,根據國發會數據,131 萬名 80 歲以上長者受惠,預估新增 30-40 萬外籍看護需求,加上既有 82 萬移工與 21 萬東南亞新住民,台灣即將迎來近 140 萬的東南亞常住人口。這個被嚴重低估的消費族群,每人月消費 NT$3,000,年創造 NT$630 億市場規模,佔台灣便利商店總營收 15%。關鍵突破點在於移工慣用的 LINE 與 WhatsApp 生態:透過 AI 驅動的多語聊天機器人、文化敏感內容生成與精準推播系統,零售業者可在 6 個月內建立深度客戶黏著,搶佔先行者優勢。本文解析從技術架構到 ROI 計算的完整落地藍圖,協助企業把握這波政策紅利與人口轉型的黃金交匯點。
2025 年廣告業正經歷史無前例的分化洗牌。一邊是 Appier 這類 AI 驅動廣告科技公司營收創新高、海外擴張成功,另一邊卻是傳統廣告巨頭面臨整合困難、客戶流失的困境。這種天壤之別的表現,反映出廣告行業正從人力密集的創意導向模式,徹底轉向 AI 驅動的數據個人化時代。然而,技術優勢並非萬能解方,AI 偏見、隱私爭議與創意同質化等挑戰,正考驗著新興廣告科技公司的可持續性。誰能在技術創新與人文價值間找到平衡,誰就能在這場新舊交替的產業革命中立於不敗之地。
2025 年上半年,微軟裁員 15,000 人卻投資 AI 達 US$800 億,亞馬遜 CEO 直言「AI 將讓我們需要更少員工」,Meta 執行長預告 AI 已能勝任中階工程師工作。這波裁員潮不是經濟衰退,而是科技巨頭資源大轉移的開始。當技術競賽進入白熱化,真正決勝的不再是誰的模型參數最多,而是誰能把 AI 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Manus 今年 3 月在北京以「全球首款全流程 AI 代理人」之姿爆紅,不到四個月卻把模型研發中心整包遷往新加坡、刪光微博與小紅書貼文,引爆業界震撼彈。表面看來是內容審查、GPU 出口管制與 CFIUS 國安審查三重夾殺;更深層引爆點則是「政策紅利/監管風險」剪刀差在地緣政治與資本市場急速擴大,逼得創業者與投資人用腳投票。本文引用最新數據與公開報導,拆解 Manus 撤離脈絡,補充 GPU 價格實證、CFIUS 統計、留守派技術路線與台灣/東協沙盒觀點,並對照 Moonshot、MiniMax 的出海策略,最後提出台灣雲端與系統整合商的三點行動建議。
自 Google 於 2025 年 6 月 25 日以 Apache 2.0 開源 Gemini CLI、24 小時 GitHub 星數突破 20,000 後,黑底終端正式升級為能一次吞下 1 M tokens 的 AI 中樞;同日亮相的 Claude Code 則靠 No‑retention 與 AWS VPC Endpoint 攻下銀行、醫院與政府專案。兩大工具在視窗大小、延遲體感、法規適配與三年 TCO 各擅勝場。本文鎖定 CEO/CTO 決策情境,以「痛點 → 產品 → 成本 → 風險 → 法規」五段式,配合 SRE、Platform Eng.、FinOps、DBRE、前端 Lead 角色地圖,補上快取命中率與極端流量測試等實務盲點,並給出四階段多雲治理路徑,協助企業用最低轉移成本、最高研發效率搶先卡位終端 AI 世代門檻。
企業近年大手筆投入 AI 與雲端,卻屢屢在組織惰性與決策拉扯中卡關。本篇以七個台灣企業實戰案例拆解文化與治理阻力——從創新動機不足、領導者缺乏示範,到細節斷層、決策猶豫、動機設計失靈、過度導入以及內部抵制——並提出可在一週內驗證的行動框架,包括領導者 Sprint 示範、平行帳戶(可先用模擬帳號驗證)策略、遞進三層式導入,以及「內部種子小組 × 外部教練」雙引擎,更附上三向度×三層深度的顧問篩選指南,協助企業把科技投資轉化為長期韌性與組織複利。
台灣廣告代理產業正遭遇前所未見的「雙重壓縮」:一方面 Google、Meta 透過黑箱自助投放工具大幅吃掉流程與佣金空間,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把腳本、影像和多渠道貼文的產能壓縮到毫秒級成本。倘若代理商仍以人工時作為主要營收結構,勢必被品牌主或雲端 AI 工具平台淘汰。本文以「痛點診斷 → 流程解構 → 流程系統化 → 迭代優化」四步公式解析生成式 AI 在文案、影像、影音與設計協作的落地進程,並提出「數據掌握力、品牌洞察力、AI 生產力內化」三層能力模型,協助代理商把每賺 1 元所耗工時壓到最低,重新奪回市場定價與策略話語權。
在全球供應鏈風險與庫存成本同步飆高的當下,台灣傳統貿易商若仍以電話、紙本和經驗值調度貨量,等同讓現金流暴露在黑箱之中。本文先從 2024–2025 年國際調查的最新趨勢切入,說明「零紙本、即時可視」如何成為補貨流程的投資首位;再以北美、歐洲的實戰案例展示數位化成效;最後提供台灣業者可複製的落地配方與 ROI 公式,協助企業將庫存從成本拖油瓶翻身為營運飛輪。
2025 年初,生成式 AI 生態系迎來史上最熾熱的「代理人戰國時代」。由中國新創 Butterfly Effect 團隊推出的 Manus AI,以「比人還勤快的數位手」自居,主打自動規劃並執行複雜任務,在封閉測試階段便吸引矽谷與中關村一線創業者四處求碼。本文從技術架構、市場動態、資本與政策、以及與 OpenAI GPT‑4o、Google Gemini 等競品的橫向比較,深入剖析 Manus AI 的真正價值與潛在風險,並探討在 Gartner 預言 2025 年後 50% 企業決策將被 AI 代理所輔助的趨勢下,Manus 是否具備成為「下一個 DeepSeek」的條件。
Apple 在 WWDC25 發表名為「Liquid Glass」的全新設計語言,將玻璃感、光學折射與動畫流暢度結合,首次橫跨 iOS、iPadOS、macOS、watchOS、tvOS 與 visionOS 六大平台。這種設計不僅是一種視覺風格的統一,更反映 Apple 希望建立「沉浸式邏輯」的操作體驗。使用者在任何裝置上都能感受到一致的觸覺回饋、材質語言與動畫節奏,為開發者與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新介面邏輯。這不只是「美」的追求,也為 Vision Pro 及未來可能推出的 Vision Glass 建立更穩定的系統基礎。整體來看,Liquid Glass 不只是一次設計風格的更新,更是 Apple 將裝置、系統與人機互動邁向沉浸式統一體驗的重要一步,其背後的工程整合與設計協同也預示著未來 Apple 將更強調跨平台一致性與生態整合力。
在近期 YouTube 深度訪談中,Cursor(Anysphere)共同創辦人兼 CEO Michael Truell 再度強調,「後程式時代」來臨,品味成為 AI Agent 時代中最大的稀缺資源。他以直白、生活化比喻解析:AI 現在能寫程式、完成細節,但究竟為什麼要做、要怎麼做,卻是人類品味的舞台,而這正是工程師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他在影片中明言:「We think that one thing that will be irreplaceable is taste.」這場對話揭露了 Cursor 團隊如何透過品味打造產品策略,也拆解了判斷力在 AI 協作中的新角色,從技術向價值邏輯躍進,帶出一種與 AI 共生的新型工程文化。
如果你正頭疼該選哪款 OpenAI 模型,這篇一次幫你搞懂!OpenAI 於 2025 年 6 月 10 日正式發布高階推理模型 o3‑pro,並同步宣布大幅下修 o3 API 單價——從原本輸入 US$10、輸出 US$40 直接砍到輸入 US$2、輸出 US$8,降幅高達八成;而 2024 年底開始提供語音功能的 GPT‑4o,也在 2025/06/11 把 Audio Mode 價格從測試期的輸入 US$100、輸出 US$200 調降至 US$40/US$80。三款模型現已覆蓋純文字、圖像到即時語音三種 API 介面,價格帶自每百萬 token US$2→US$80。本文以「功能定位 × 成本結構 × 使用情境」三大維度解析 GPT‑4o、o3、o3‑pro,並示範如何透過分層代理與流量管控,把高價模型效益極大化,協助開發者避開多模態行銷話術誤導,精準挑選最合適的 AI 引擎。
生成式 AI 股票行情退潮之後,真正能在現場驅動營運韌性的深度 AI 日漸浮上檯面:它不靠雲端大模型的億級參數,而是緊貼感測器、機械臂與拖拉機 GPU,在毫秒級的時脈內完成缺陷偵測、病蟲害辨識、軸承磨耗預測與分鐘級動態排程。本文重新校準 2025 年中最新的 Gartner、IDC 市調與 Siemens、Bosch、John Deere、GE Vernova、Amazon 等實證案例,鎖定電腦視覺、邊緣推論與預測分析三大支柱,透視 AI 在製造、農業、能源與物流鏈的真實投報率,同時盤點資料主權、MLOps 迭代與 ESG 壓力下的治理挑戰。最終並提出 CTO 與營運長在高利率與高碳價年代仍能踩穩 AI 複利曲線的三大行動策略。
生成式 AI 競賽將「資料流動速度」推向營運決勝點,從行銷自動化、客服排程到 IT DevOps,企業愈來愈依賴跨平台整合來縮短決策迴路。n8n、Make、Zapier、Pipedream、Activepieces、Automa 與 Relay.app 這七款工具,涵蓋開源、商用 SaaS 與瀏覽器 RPA 三大譜系,既是「無程式碼入門」的效率神器,也是「開發者延伸」的創新底座。本文在盤點授權與計價細節的同時,深入拆解各家差異化優勢,並以實務場景示範如何落地至 CRM、ERP、資料倉儲及人資審批等流程,協助 CIO 與數位長制定可量化的評估路徑。
OpenAI 和 Oracle 宣布的 Stargate 計畫不僅是單純的基礎建設投資,更象徵美國在 AI 算力競賽中的戰略性反擊。這項史上最大規模的私人投資案,背後反映的是全球科技強權對算力霸主地位的激烈爭奪。從台積電的關鍵角色到中國的平行策略,這場算力軍備競賽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科技版圖。對台灣而言,這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必須謹慎應對的挑戰。在算力成為新石油的時代,誰能掌握運算資源的分配權,誰就能主導 AI 時代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