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nus AI 掀起創投圈瘋搶推薦碼:為何科技創辦人對這款自動化助理著迷?
2025 年初,生成式 AI 生態系迎來史上最熾熱的「代理人戰國時代」。由中國新創 Butterfly Effect 團隊推出的 Manus AI,以「比人還勤快的數位手」自居,主打自動規劃並執行複雜任務,在封閉測試階段便吸引矽谷與中關村一線創業者四處求碼。本文從技術架構、市場動態、資本與政策、以及與 OpenAI GPT‑4o、Google Gemini 等競品的橫向比較,深入剖析 Manus AI 的真正價值與潛在風險,並探討在 Gartner 預言 2025 年後 50% 企業決策將被 AI 代理所輔助的趨勢下,Manus 是否具備成為「下一個 DeepSeek」的條件。
Manus AI 是誰?從自動化代理到全能助手
在生成式 AI 從「聊天」走向「行動」的 2025 年,Manus AI 被官方定位為「general AI agent」。相較於傳統大型語言模型僅能產出文字建議,Manus 透過混合 Claude Sonnet 與阿里巴巴 Qwen 的雙模型架構,搭配自行研發的任務鏈規劃器(Task Orchestrator)與瀏覽器沙盒,能夠自動分解指令、調用網頁 API、撰寫與執行程式碼,再將結果回饋至同一對話上下文中。使用者只需描述最終目標,例如「列出並比較 5 間台灣光學鏡頭供應商的毛利率與海外市佔率」,Manus 便會自動搜尋公開財報、抓取新聞數據、使用 Python 生成圖表、匯整觀察後輸出 PDF 報告。官方於 3 月 6 日公開測試後 24 小時,即累積逾 120 萬次互動。這種「一次對話、全程代勞」的體驗,對於忙於產品迭代與募資簡報的創業者而言,無疑大幅降低了時間成本,也帶來了不同於傳統 ChatGPT 的驚喜感。
一場「推薦碼經濟」:為何創業者願砸重金?
Manus 採邀請制上線初期,只向核心用戶釋出每日 5,000 組推薦碼,且額外附贈 1,000 點試用額度。這種稀缺機制迅速催生「黑市行情」:據業內投資人私下統計,3 月底在中國蝦皮拍賣對應平台「閒魚」上,一枚邀請碼最高曾被喊價至人民幣 50,000 元(約合 US$7,000)。推高價格的關鍵,不僅是工具本身,更是「先用先贏」的流量槓桿——多位 SaaS 創辦人透露,他們願意重金搶碼,是為了在競爭者尚未掌握代理人工作流時,率先將 Manus 內嵌進自家產品,從而提高用戶留存與投資人想像空間。這股「推薦碼經濟」也讓 Manus 團隊在短短兩週內收穫超過 200 萬封候補申請,間接為其後續融資談判增添籌碼。
技術佈局:混血模型與任務鏈引擎的秘密
深入觀察 Manus 的技術棧,可以發現其核心由三層組成:第一層為 Qwen‑72B 與 Claude Sonnet 的動態切換機制,利用前者在程式碼生成上的優勢與後者在推理上的長處;第二層為名為 "Magistrate" 的任務鏈引擎,可將大目標拆解為子任務並行處理,並透過權重評分確保路徑最短;第三層則是具備安全沙盒與用戶上下文持久化的 "Field Runner" 執行環境,使得 Manus 能在不暴露用戶硬碟的情況下讀寫檔案、呼叫雲端函式,最終將完整工作成果封裝成 share link。這項設計讓 Manus 在 GAIA 基準測試中於 Level‑1 取得 86.5% 的解析度得分,遠勝同周期代理產品的 70% 平均水準,也支撐了官方宣稱「把瑣碎工作外包給 AI」的產品願景。
資本與政策:北京力挺,下一個 DeepSeek?
北京當局近年積極扶植本土生成式 AI,從補貼算力到簡化備案流程,全力拉抬具國際潛力的新創。Manus 於 3 月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備案》後,不僅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更獲得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領投的新一輪人民幣 5 億元融資。對比 2024 年成功出海的 DeepSeek,官方明顯意在複製「技術輸出 + 海外融資」的成長路徑。值得注意的是,Manus 亦宣布與阿里雲合作,未來將採用自研 NPUs 以降低推理成本,此舉有助其加速商業化並符合中國對生成式 AI 敏感內容的監管紅線。然而,當政策紅利與國際市場需求交織,Manus 能否避免「內外兩難」仍待觀察。
與 GPT‑4o、Gemini 的競合:代理框架還是平台思維?
OpenAI 在 2025 年 WWDC 前夕推出 GPT‑4o 原生 Agent Workflow,而 Google 也透過 Gemini Work Graph 布局自動經紀人市場。相較兩大巨頭的「平台即服務」策略,Manus 採取「工具即產品」路線:不開放 API,而是以封閉但易上手的雲端 IDE 提供端到端服務。這使得 Manus 得以在短時間內把用戶體驗打磨極致,卻也限制了其進入企業客戶的深度整合場景。對創業者而言,GPT‑4o 提供彈性更高的指令鏈結構,方便與自家資料湖串接;而 Manus 的優勢則是「開箱即用」與「互動回放」功能,能快速驗證 MVP。究竟「代理框架」還是「代理平台」更具長期競爭力?或許要等到 Gartner 所預測的企業決策自動化拐點來臨時,市場才會給出答案。
趨勢展望:自動化代理進入戰國時代,Manus 能否殺出重圍?
Gartner 最新數據指出,至 2027 年將有一半以上企業決策被 AI 代理部分或全程自動化,而全球生成式 AI 投資亦預計於 2025 年達到 6,438.6 億美元。面對急遽升溫的資本與需求,Manus 若要在眾多代理產品中保持差異化,必須在三方面交出成績:一是持續優化任務鏈深度,減少 LLM "幻覺" 造成的自動化錯誤;二是建立更透明的成本計價模型,避免「點數經濟」影響專業用戶採用;三是拓展多語言與跨雲端部署,以對抗美國巨頭的生態網絡。若能在這三條戰線同步推進,Manus 或許真有可能從「推薦碼神話」走向「下一世代數位勞動平台」。
參考資料
接續閱讀
WWDC25 蘋果用 Liquid Glass 打造視覺未來,但忘了開啟 Siri 的麥克風
Apple 在 WWDC25 發表名為「Liquid Glass」的全新設計語言,將玻璃感、光學折射與動畫流暢度結合,首次橫跨 iOS、iPadOS、macOS、watchOS、tvOS 與 visionOS 六大平台。這種設計不僅是一種視覺風格的統一,更反映 Apple 希望建立「沉浸式邏輯」的操作體驗。使用者在任何裝置上都能感受到一致的觸覺回饋、材質語言與動畫節奏,為開發者與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新介面邏輯。這不只是「美」的追求,也為 Vision Pro 及未來可能推出的 Vision Glass 建立更穩定的系統基礎。整體來看,Liquid Glass 不只是一次設計風格的更新,更是 Apple 將裝置、系統與人機互動邁向沉浸式統一體驗的重要一步,其背後的工程整合與設計協同也預示著未來 Apple 將更強調跨平台一致性與生態整合力。
Cursor 創辦人出擊 YouTube:AI Agent 時代下「品味」比程式更關鍵
在近期 YouTube 深度訪談中,Cursor(Anysphere)共同創辦人兼 CEO Michael Truell 再度強調,「後程式時代」來臨,品味成為 AI Agent 時代中最大的稀缺資源。他以直白、生活化比喻解析:AI 現在能寫程式、完成細節,但究竟為什麼要做、要怎麼做,卻是人類品味的舞台,而這正是工程師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他在影片中明言:「We think that one thing that will be irreplaceable is taste.」這場對話揭露了 Cursor 團隊如何透過品味打造產品策略,也拆解了判斷力在 AI 協作中的新角色,從技術向價值邏輯躍進,帶出一種與 AI 共生的新型工程文化。
選 AI 模型看這篇:GPT-4o、o3、o3-pro 分工解析
如果你正頭疼該選哪款 OpenAI 模型,這篇一次幫你搞懂!OpenAI 於 2025 年 6 月 10 日正式發布高階推理模型 o3‑pro,並同步宣布大幅下修 o3 API 單價——從原本輸入 US$10、輸出 US$40 直接砍到輸入 US$2、輸出 US$8,降幅高達八成;而 2024 年底開始提供語音功能的 GPT‑4o,也在 2025/06/11 把 Audio Mode 價格從測試期的輸入 US$100、輸出 US$200 調降至 US$40/US$80。三款模型現已覆蓋純文字、圖像到即時語音三種 API 介面,價格帶自每百萬 token US$2→US$80。本文以「功能定位 × 成本結構 × 使用情境」三大維度解析 GPT‑4o、o3、o3‑pro,並示範如何透過分層代理與流量管控,把高價模型效益極大化,協助開發者避開多模態行銷話術誤導,精準挑選最合適的 AI 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