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式 AI 衝擊廣告代理:從產出自動化到文化治理的挑戰
台灣廣告代理產業正遭遇前所未見的「雙重壓縮」:一方面 Google、Meta 透過黑箱自助投放工具大幅吃掉流程與佣金空間,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把腳本、影像和多渠道貼文的產能壓縮到毫秒級成本。倘若代理商仍以人工時作為主要營收結構,勢必被品牌主或雲端 AI 工具平台淘汰。本文以「痛點診斷 → 流程解構 → 流程系統化 → 迭代優化」四步公式解析生成式 AI 在文案、影像、影音與設計協作的落地進程,並提出「數據掌握力、品牌洞察力、AI 生產力內化」三層能力模型,協助代理商把每賺 1 元所耗工時壓到最低,重新奪回市場定價與策略話語權。
廣告代理商為何急需生成式 AI?
市場利潤被平台擠壓
過去十年,台灣多數廣告代理商的日常仍是大量人工作業:CS(業務)反覆整理客戶簡報與提案、文案與美術輪流熬夜改素材、AM(廣告優化師,Ad Optimization Specialist)再手動匯入關鍵字與版位,而 PM(專案經理)則疲於協調跨部門時程。這種「分工細碎、溝通靠人」的流程不僅拖長時程,也讓客戶對即時調整的期待與實際產出能力之間出現落差。
更雪上加霜的是,生成式 AI 已被 Google 與 Meta 直接嵌入自助投放流程。Google Ads 的 Performance Max 與 Demand Gen 率先導入 AI 圖像/影片生成與文案建議,廣告主只要貼上網址或輸入一句描述,Gemini 就能在數秒內產出多版本素材,並自動調整版位與出價;Meta 則宣布將於 2026 年前推出「上傳商品圖+預算即可完成全套廣告」的 全自動廣告計畫,目前已在 Advantage+ 測試背景生成與圖片轉影片。
品牌主愈來愈習慣直接對平台 AI 下 prompt、即時拉素材,原本由代理商掌握的優化節點因此被黑箱 AI 快速吞食,佣金模式隨之下探:只負責金流與開票的掛稿費率已從傳統 5% 壓到 3% 新低,而涵蓋策略、素材與優化的全程代操抽成(現行 15%–25%,慣例約 20%)也開始面臨市場試探。若代理商仍以「人力時數」計價,卻無法證明資料洞察與跨渠道整合的獨特價值,代操利潤勢必被同樣的 AI 自助工具進一步稀釋。
雖各家策略不同,但競爭正加速白熱化,加上廣告主愈來愈容易直接使用平台內建 AI 工具,佣金模式逐步讓位給「一次性技術費」與「效益分潤」。同時,Google 與 Meta 廣告營收雖仍成長,但增速趨緩;生成式 AI 助理和新興通路稀釋搜尋與社群流量,促使兩大平台加快黑箱自助方案,進一步壓縮代理商利潤空間。
黑箱自動化衝擊專業角色
生成式 AI 崛起進一步放大此壓力:品牌主只需幾行 prompt,就能由 ChatGPT、Gemini 或 Meta LLaMA 3 產出多語貼文與版位配置;AM 在「關鍵字篩選」與「版位試錯」等作業中的價值被快速稀釋。平台黑箱化也讓優化邏輯難以被外部工具破解,客戶愈難以「專業代操」作為付費依據。在利潤空間縮小、黑箱工具滲透加深的雙重壓力下,生成式 AI 與流程系統化已不再只是效率工具,而成為代理商重掌資料洞察、跨渠道整合與創意策略話語權的關鍵武器。
四步轉型公式:痛點診斷、流程解構、流程系統化、迭代優化
- 1.痛點診斷
以利潤率、案量週轉天數、加班時數等硬指標,配合專案復盤訪談與流程時序圖,圈出營收傷害最大的 20% 瓶頸,確定優先順序與投資邊界。
- 2.流程解構
將 CS、AM、PM、創意與媒體各環節拆解為可量測的最小作業單位(SIPOC 與泳道圖),識別人力密集或重複性高的段落,鎖定自動化切入點。
- 3.流程系統化(AI 驅動)
以 API 架構優先設計,將 Prompt Library、RAG 檢索、素材生成與投放排程整合為雲端流程,AI 先行生成,專業人才複核,同步把 Latency、Cost per Asset、CTR 等指標寫回監控面板,持續優化效能。
- 4.迭代優化
透過 A/B Prompt、素材績效分層與 KPI 儀表板,持續淘汰低效腳本與提示語;並對 Prompt Library、評分器與推薦邏輯小步快跑,形成越用越精準的內部 AI 生產力引擎。
從文案到腳本:生成式文字工具的成熟典範
品牌語調與資料驅動寫作
OpenAI GPT-4o 及推理導向的 o3/o3-pro 模型,可根據品牌資料與 CRM 受眾分群,生成貼文變體並支援 A/B 測試;Jasper 能快速輸出商品標題、Meta/Google 廣告主標與副標、LINE 推播與 Dcard 原生文案;Copy.ai 內建多語改寫功能,大幅縮短全球在地化流程。這些工具最大革新在「可串接」:代理商可透過 API 將關鍵字資料庫、競品文案與品牌語調餵入模型,幾秒內生成多語內容。Writer.com 還提供品牌語調、專有名詞與合規檢查,Adobe Firefly 工具組則確保圖文符合品牌設計規範。
從腳本到多渠道貼文
文字生成技術已滲透影片腳本、Podcast 內容與多渠道貼文。Runway Script Assist 會依受眾輪廓自動拆分段落節奏;Podcastle AI 能把長稿優化為 Podcast 口播段落。Jasper、Copy.ai 等工具可將同一段文案快速轉化為 IG/Facebook/TikTok 短影音腳本、LINE 推播與 Dcard 原生內容。當腳本初稿即可嵌入 CTA 與可變元素,後端動態影片或靜態貼文便能由同一份 JSON 資料驅動,完成內容-投放閉環。
圖片與影片生成服務大盤點:API、生態與落地
靜態影像:高解析商用可靠度
Midjourney V7、Stability AI SDXL、OpenAI DALL·E 3 與 Adobe Firefly Image Model 4 Ultra 仍是標配;近一年亦冒出多款商用優化服務:AdCreative.ai 可批量產出社群素材並接入 Meta Ads;OpenArt.ai 提供商用授權與 Prompt 市集;LovArt.ai 透過 LoRA 微調品牌風格;Kling AI 提供「物理一致渲染」模式。OpenAI、Stability 與 Runway Gen-4 Turbo 均提供 REST API,方便代理商回寫 DAM。Runway Gen-4 Turbo(2025-04-07)更在 4K 24 fps 穩定幀率下支援遮罩與相機控制。
動態影像:從文字到影片的平民化
Runway Gen-4 Video 霸主地位正受挑戰:Google 在 2025 I/O 發表 Veo 3,可生成 60 秒、1080p 影片並輸出分鏡 XML;Kling AI 擅長物理精準與粒子特效;Pixverse.ai 主打快速 TikTok 短片;Leonardo.ai、DeeVid AI 與 Vidu 介面更友善;Pika.art 因高可控性受好評;Luma Dream Machine、HeyGen 與 Synthesia 主攻 5–15 秒短片與虛擬分身。Runway 新增「Camera Control」JSON 標註鏡頭方位、焦距與搖鏡速度。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預估生成式 AI 廣告市場將由 2024 年 US$2.72 billion 成長至 2025 年 US$3.39 billion,年複合成長率 24.6%。
自架 Stable Diffusion:私有部署的可行解
大量量產視覺素材又顧慮外洩的團隊,可自架 Stable Diffusion(SDXL、SD 3/3.5)。透過 Automatic1111、InvokeAI 或 ComfyUI,在 AWS g5、Azure NC、Paperspace A100 或本地 RTX 4090 部署,並以 DreamBooth、LoRA 微調品牌風格。配合 n8n 等工具,可把圖像生成流程寫進工作流。以每月 3,000 張 4K 素材估算,租用單張 A100 約 US$2.4/小時,三個月即可攤平與商用 API 成本差,同時保有參數與資料自主權。Stable Diffusion 採 CreativeML Open RAIL-M 授權可商用;需求更高者可採 Stability AI 企業方案,或透過 Azure/Bedrock 低維運私有化。
串接 Figma:生成到設計師桌面的最後一哩
外掛與 Images API 串流
Figma 2024 起開放 Images API,可將外部生成的 PNG / SVG 直接插入設計稿,SVG 還能在 Figma 調整節點與配色。2025 年 Figma 推出 Figma Make,以自然語言提示生成與編輯設計素材。搭配外掛 Magician,Midjourney、DALL·E、Firefly 圖片可無縫匯入並即時調整光影文字,省去多軟體來回。
品牌資產的跨雲同步
Adobe Firefly 與 OpenAI 2025-04 宣布深化合作推動 AI 內容生成;雖 Figma 與 Adobe CC 尚未直接同步生成圖像,Gartner《Generative AI Hype Cycle 2025》 預測具「跨雲資產同步」功能的設計協作平台採用率三年內翻倍,品牌主愈重視「一次生成,全渠道共用」。
文化與治理:AI 轉型的真正組織難題
在許多代理團隊裡,常見只有老闆扮演 2.5% 的「創新者」,親自下 prompt;其餘早期、晚期大眾多抱觀望,類似當年 iPhone 1 初期。這段真空期往往橫跨數個產品迭代,阻礙的不是技術,而是人們對「能否照舊做事」的安全感需求。舉凡領導者不捲袖、決策反覆拉扯、細節黑箱、動機不足、雙軌並行混亂與「搶飯碗」隱性抵抗,皆讓 AI 轉型落地窒礙難行。

SaaS 與 AIaaS:下一波吞噬風險
2010 年代 SaaS 以訂閱模式吞噬傳統軟體;現在 SaaS 又被「AI as a Service」顛覆。HBR 〈How Gen AI Could Disrupt SaaS〉 與 Forbes 專欄指出,AIaaS 讓企業透過雲端 GPU 即插即用大型模型,省去 SaaS 再包裝的服務層。AlixPartners 更直言 AI 是企業軟體的下一階段演進,定價、銷售、營運將被迫重塑。
廣告代理如何打造護城河
- 1.數據掌握力
整合 CRM、客服、物流、社群等第一方數據至 CDP 或 Data Lake,建立即時 ETL 與統一 ID Mapping,支撐向量化 RAG 與 LTV 模型。
- 2.品牌洞察力
把數據轉成可操作洞察,拆解「需求-情緒-轉換」驅動因素,讓策略報告從簡表升級為行銷科學模型,提升顧問溢價空間。
- 3.AI 生產力內化
將 Prompt Library、RAG Pipeline、Script Engine 與 Orchestrator 封裝成內部平台,API-first 交付,多語腳本與 24 fps 動態廣告一鍵生成,利潤從「計人工時」轉成「計吞吐量」。
當生成式 AI 門檻持續降低,純技術優勢終將被稀釋;對第一方數據的掌控、對市場行為的深度刻畫,以及把 AI 嵌入日常工作流程的能力,才是無可取代的護城河。唯有同時強化價值又壓低交付成本,代理商才能在下一輪競爭中穩坐品牌主策略夥伴的位置。
參考資料
接續閱讀
「別再靠電話抄單!」台灣貿易業數位補貨新賽局
在全球供應鏈風險與庫存成本同步飆高的當下,台灣傳統貿易商若仍以電話、紙本和經驗值調度貨量,等同讓現金流暴露在黑箱之中。本文先從 2024–2025 年國際調查的最新趨勢切入,說明「零紙本、即時可視」如何成為補貨流程的投資首位;再以北美、歐洲的實戰案例展示數位化成效;最後提供台灣業者可複製的落地配方與 ROI 公式,協助企業將庫存從成本拖油瓶翻身為營運飛輪。
Manus AI 掀起創投圈瘋搶推薦碼:為何科技創辦人對這款自動化助理著迷?
2025 年初,生成式 AI 生態系迎來史上最熾熱的「代理人戰國時代」。由中國新創 Butterfly Effect 團隊推出的 Manus AI,以「比人還勤快的數位手」自居,主打自動規劃並執行複雜任務,在封閉測試階段便吸引矽谷與中關村一線創業者四處求碼。本文從技術架構、市場動態、資本與政策、以及與 OpenAI GPT‑4o、Google Gemini 等競品的橫向比較,深入剖析 Manus AI 的真正價值與潛在風險,並探討在 Gartner 預言 2025 年後 50% 企業決策將被 AI 代理所輔助的趨勢下,Manus 是否具備成為「下一個 DeepSeek」的條件。
WWDC25 蘋果用 Liquid Glass 打造視覺未來,但忘了開啟 Siri 的麥克風
Apple 在 WWDC25 發表名為「Liquid Glass」的全新設計語言,將玻璃感、光學折射與動畫流暢度結合,首次橫跨 iOS、iPadOS、macOS、watchOS、tvOS 與 visionOS 六大平台。這種設計不僅是一種視覺風格的統一,更反映 Apple 希望建立「沉浸式邏輯」的操作體驗。使用者在任何裝置上都能感受到一致的觸覺回饋、材質語言與動畫節奏,為開發者與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新介面邏輯。這不只是「美」的追求,也為 Vision Pro 及未來可能推出的 Vision Glass 建立更穩定的系統基礎。整體來看,Liquid Glass 不只是一次設計風格的更新,更是 Apple 將裝置、系統與人機互動邁向沉浸式統一體驗的重要一步,其背後的工程整合與設計協同也預示著未來 Apple 將更強調跨平台一致性與生態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