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風口到撤離:Manus 為何「連夜」出走中國?
Manus 今年 3 月在北京以「全球首款全流程 AI 代理人」之姿爆紅,不到四個月卻把模型研發中心整包遷往新加坡、刪光微博與小紅書貼文,引爆業界震撼彈。表面看來是內容審查、GPU 出口管制與 CFIUS 國安審查三重夾殺;更深層引爆點則是「政策紅利/監管風險」剪刀差在地緣政治與資本市場急速擴大,逼得創業者與投資人用腳投票。本文引用最新數據與公開報導,拆解 Manus 撤離脈絡,補充 GPU 價格實證、CFIUS 統計、留守派技術路線與台灣/東協沙盒觀點,並對照 Moonshot、MiniMax 的出海策略,最後提出台灣雲端與系統整合商的三點行動建議。
「中國紅利」反噬:從明星新創到「不合時宜」
三月中,《央視》黃金時段罕見大篇幅介紹 Manus 與阿里系 Qwen 聯手打造的「全流程 AI 代理人」,北京科創局更走特案通道協助註冊——彷彿要再造 DeepSeek 神話。Reuters報導指出,當時投資人情緒熾熱。不料八週後,測試名額因內容審核卡關無法擴大,伺服器常態排隊逾2,000,000人;企業端更傳出引導碼被「炒到」每組 CN¥ 500 的插隊費。《南華早報》實測發現,從提交企業白名單到正式開通的流程平均需6–8 週,遠高於同類國際服務的 48 小時內自助開通。SCMP調查指出:內容安全答辯、實名驗證、備案審核三套流程環節相互疊加,產品迭代節奏嚴重拖慢,Manus 在「速度失靈」的泥沼中被迫啟動撤離計畫,成為中國生成式 AI 創業的「不合時宜」警示牌。
雙重夾擊:監管高壓與晶片枷鎖
新版《反間諜法》7 月 1 日上路,第 4 條第 3 款把「涉及國家安全或利益的文件、資料、物品」納入間諜範疇,意味跨境同步訓練與推理隨時可能熄火。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 GPU 出口持續升級,直接推高在華算力成本。Thunder Compute 7 月報告顯示,北美A100 40 GB最低租用價US$ 0.66/小時(2023 年均US$ 1.80/小時→ 2024 年US$ 1.40/小時),兩年跌幅逾60 %。Thunder Compute
中國市場卻只能買到降規版A800/H800。Reuters 披露,搭載 8 張 H800 的伺服器售價約CN¥ 2,000,000,而最新 H20 伺服器僅CN¥ 1,400,000,價差約43 %,顯示在華硬體溢價仍難消化。Reuters(前者為北美雲端租用價,後者為中國現貨採購價,指標異質僅作相對成本參考)
Manus 聯合創辦人張濤(2025‑07‑08 視訊訪談)直言:「當近半時間都在搶算力、跑審查,產品就不可能國際化。」
資本市場冷熱落差:Benchmark 投資風暴與 CFIUS 升溫
四月 Benchmark 領投 ManusUS$ 75,000,000A 輪,本被視為「中國 AI 出海」定心丸;五月卻遭 CFIUS 納入國安審查。消息最早由Semafor披露,指美國財政部已要求 Benchmark 與 Manus 說明股權結構與資料流向。《CFIUS 2023 年度報告》統計:2021–2023 申報案件272→286→233件,其中 2023 進入「調查」階段高達55 % (128/233),遠高於 2017 的29 %。CFIUS Annual Report 2023在審查升溫下,「去中國化」成為 Manus 唯一活路;Bloomberg Opinion提醒,頻繁遷冊與跨境股權重組恐帶來治理風險與稅負複雜化,並非萬靈丹。
留守派視角:百川、智譜與「本土深耕」
百川 AI 與智譜 AI 代表「留守中國」的另一條生存路徑。百川 CEO 王小川在兩周年內部信宣布,130 B 參數Baichuan‑3.5將聚焦醫療、政務場域,並以US$ 1.15/小時固定價向鵬城雲腦租用A800 80 GB算力;此外獲蘇州工業園區CN¥ 3 億補貼,用於私有叢集與標註基地。公司同時升級「北京—蘇州」雙機房容錯,聲稱可在國產 CPU 與國產 GPU 上保持 95 % 推理效能。
智譜 AI 被列入實體清單後,與華為昇騰、寒武紀合作Ascend 910‑P/MLU390混用架構,在鄭州建置7,500張國產 GPU 自有機房,並簽下 12 省市政府案,預估 2025 年營收CN¥ 7 億(數據來源:Reuters)。
兩家公司把「合規紅利」轉為壁壘:百川透露 2025 Q2 年營收可達CN¥ 5.2 億;智譜則透過「雙國產」組合降低審查風險,在本土政策護航下形成與 Manus 截然不同的「本土深耕」對照組。
橫向比較:Moonshot、MiniMax 的路徑分歧
Moonshot AI七月於新加坡註冊離岸 SPV,同時保留北京模型研發中心,採「雙法人」架構平衡中美審查壓力;最新估值US$ 3,000,000,000,投資方包括淡馬錫與 DST Global。Reuters公司推出針對北美開發者的Moonshot‑Coder,已累積120,000付費席位,年度經常性收入突破US$ 25,000,000。
MiniMax走「港股紅籌+國際註冊」模式,今年 6 月向港交所遞件,擬募HK$ 5,000,000,000擴建廣州推理園區;Reuters引述招股書草稿指出,2024 年營收CN¥ 6.8 億、毛利率46 %、研發費用率72 %,並計畫 2026 年將自研 175 B 模型全面商業化。
Moonshot 與 MiniMax 分別以「雙法人」與「港股 IPO」為折衷策略,顯示中國 AI 新創正依技術定位、客戶結構與融資需求,在「留守—半出海—全出海」光譜靈活取位,形成多樣化的合規組合。
區域轉移與新南向:新加坡的吸力與台灣的沙盒
新加坡透過開放資料條例、人才減稅與 Temasek 共同投資,吸引 OpenAI、Anthropic、Manus 設立模型研發中心。IMDA 「AI Verify 沙盒 2.0」允許模型90 天完成風險評級即商轉;Manus 取得US$ 2.60/小時的H100長租價並獲US$ 3億授信。
台灣 2025 Q2 通過《AI 基本法》草案並啟動「AI Regulatory Sandbox」,採低—中—高三級制度、提供最長12 個月豁免;行政院亦編列NT$ 40 億「算力振興方案」補貼 GPU 與綠電機房。Global Legal Insights若配合台灣雲端業者現有的 PUE < 1.3 機房與跨太平洋頻寬優勢,可望成為東北亞可信算力樞紐。
未來觀察:中國 AI 生態走向「春秋戰國」
H100 全球租用價續跌、A800/H800 現貨溢價居高,留守派須加速國產算力替代或深耕醫療、政務等高壁壘場景;出海派則面臨股權與資安「雙盲檢」。
台灣雲端與系統整合商三大機會
- 1.GPU 租賃即服務:仿新加坡長租模式推出GPU‑as‑a‑Service,推理工作毛利可維持25 %以上。
- 2.RISC‑V 加速卡切入:鎖定智慧製造、醫療影像等邊緣推理市場,以張量卡避開出口管制並壓低成本。
- 3.跨境資料治理顧問:借台灣沙盒建立資料匿名化與模型評估 SOP,向東協輸出「可信 AI」整合服務。
Manus 只是序曲;當中國本土與出海勢力各自拉幫結派,「春秋戰國」格局勢必延伸至算力與資料主權層級。誰能在監管與創新之間取得新平衡,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區域龍頭。
參考資料
- 作者 2025‑07‑08 視訊訪談(Manus 聯合創辦人張濤)
接續閱讀
終端 AI 決戰 DevOps:Gemini CLI vs Claude Code
自 Google 於 2025 年 6 月 25 日以 Apache 2.0 開源 Gemini CLI、24 小時 GitHub 星數突破 20,000 後,黑底終端正式升級為能一次吞下 1 M tokens 的 AI 中樞;同日亮相的 Claude Code 則靠 No‑retention 與 AWS VPC Endpoint 攻下銀行、醫院與政府專案。兩大工具在視窗大小、延遲體感、法規適配與三年 TCO 各擅勝場。本文鎖定 CEO/CTO 決策情境,以「痛點 → 產品 → 成本 → 風險 → 法規」五段式,配合 SRE、Platform Eng.、FinOps、DBRE、前端 Lead 角色地圖,補上快取命中率與極端流量測試等實務盲點,並給出四階段多雲治理路徑,協助企業用最低轉移成本、最高研發效率搶先卡位終端 AI 世代門檻。
AI 轉型難不在科技,而在治理與人心
企業近年大手筆投入 AI 與雲端,卻屢屢在組織惰性與決策拉扯中卡關。本篇以七個台灣企業實戰案例拆解文化與治理阻力——從創新動機不足、領導者缺乏示範,到細節斷層、決策猶豫、動機設計失靈、過度導入以及內部抵制——並提出可在一週內驗證的行動框架,包括領導者 Sprint 示範、平行帳戶(可先用模擬帳號驗證)策略、遞進三層式導入,以及「內部種子小組 × 外部教練」雙引擎,更附上三向度×三層深度的顧問篩選指南,協助企業把科技投資轉化為長期韌性與組織複利。
生成式 AI 衝擊廣告代理:從產出自動化到文化治理的挑戰
台灣廣告代理產業正遭遇前所未見的「雙重壓縮」:一方面 Google、Meta 透過黑箱自助投放工具大幅吃掉流程與佣金空間,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把腳本、影像和多渠道貼文的產能壓縮到毫秒級成本。倘若代理商仍以人工時作為主要營收結構,勢必被品牌主或雲端 AI 工具平台淘汰。本文以「痛點診斷 → 流程解構 → 流程系統化 → 迭代優化」四步公式解析生成式 AI 在文案、影像、影音與設計協作的落地進程,並提出「數據掌握力、品牌洞察力、AI 生產力內化」三層能力模型,協助代理商把每賺 1 元所耗工時壓到最低,重新奪回市場定價與策略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