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25 蘋果用 Liquid Glass 打造視覺未來,但忘了開啟 Siri 的麥克風
Apple 在 WWDC25 發表名為「Liquid Glass」的全新設計語言,將玻璃感、光學折射與動畫流暢度結合,首次橫跨 iOS、iPadOS、macOS、watchOS、tvOS 與 visionOS 六大平台。這種設計不僅是一種視覺風格的統一,更反映 Apple 希望建立「沉浸式邏輯」的操作體驗。使用者在任何裝置上都能感受到一致的觸覺回饋、材質語言與動畫節奏,為開發者與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新介面邏輯。這不只是「美」的追求,也為 Vision Pro 及未來可能推出的 Vision Glass 建立更穩定的系統基礎。整體來看,Liquid Glass 不只是一次設計風格的更新,更是 Apple 將裝置、系統與人機互動邁向沉浸式統一體驗的重要一步,其背後的工程整合與設計協同也預示著未來 Apple 將更強調跨平台一致性與生態整合力。
系統與服務全面升級,實用功能導向生活
在介紹各項系統更新功能之前,值得注意的是,Apple 在今年也正式調整作業系統的命名方式。從 2025 年開始,iOS、iPadOS、watchOS、tvOS 與 visionOS 全數統一使用與年份對應的版本編號,例如今年即為 iOS 26、iPadOS 26、watchOS 26、tvOS 26 以及 visionOS 26,讓使用者更直觀掌握系統版本與發行年度之間的關聯。macOS 則維持以地名命名的傳統,今年命名為「macOS Tahoe」,但也同步標註為 macOS 26,與其他平台對齊。這項命名上的改革不只是品牌一致性的策略延伸,也為跨平台設計語言與功能整合提供更清晰的版本依據。

觀察今年系統更新的核心方向,可歸納出以下三個主軸:
- 語言與情境智慧整合:以 iOS 26 的即時翻譯為例,Apple 嘗試將語音理解、語意轉換與多平台應用整合於一,呈現出更具語境感知的智慧功能。
- 跨平台操作一致化:iPadOS 26 的多工與背景處理強化、macOS 導入 Phone App、watchOS 與 visionOS 的互動延伸,皆展現出 Apple 對操作邏輯一致性的強調。
- 裝置功能微整合:從 AirPods 控制 iPhone 拍照,到 VR 控制器與 Avatar 的支援,Apple 逐步將小功能整合至日常操作之中,形成一種無縫的生態體驗。
整體而言,這些更新雖稱不上驚世駭俗,卻呈現出一種策略性穩健:將過去分散的功能與互動點,透過設計語言與系統整合,重新轉化為便利且直觀的使用者經驗。Apple 並未強調硬體規格或單一亮點,而是以「整體體驗」為訴求,持續推進其裝置生態的深度與一致性。
Apple Intelligence 正式登場,Siri 卻再度缺席核心角色
Apple Intelligence 這次新增六項功能,包括即時翻譯(Live Translation)、視覺智慧(Visual Intelligence)、生成貼圖(Image Playground 與 Genmoji)、AI 運動助理(Workout Buddy)、智慧來電過濾與排隊接聽,以及開放 on-device 模型 API 給開發者。這些功能皆強調隱私保護與本機運行,蘋果特別強調其 30 億參數模型能離線完成大部分任務,避免將用戶資料上傳至雲端。
但矛盾的是,語音助理 Siri 依舊未成為 Apple AI 發展的主角。根據官方說法,Siri 重構工程仍未達標,預計延後至 iOS 26.4、2026 年春季才會推出全新版本。這表示在現今 AI 助理如 Gemini 可主動分析 Gmail、日曆、查詢背景知識的場景中,Siri 幾乎毫無競爭力。這場 WWDC 雖然在 AI 論述上展現技術誠意,但「最應該 AI 化」的 Siri 缺席,等於核心節奏仍落後。
實用 AI 與美學創新並進,但仍落後生成主流
WWDC25 是一場細節豐富、整體感強的年度更新,但若從生成式 AI 發展的產業趨勢來看,Apple 雖有隱私與整合的優勢,但與 GPT-4o 或 Gemini 的語音生成、主動應用、上下文感知相比,依然明顯落後。蘋果選擇從 on-device 模型慢慢耕耘,希望透過穩定、生態整合建立長期競爭力。但短期內,缺乏主動性語音助理與大型模型生成能力的 Apple Intelligence,仍不足以讓市場認定為 AI 領導品牌。從開發者反應、市場股價與使用者社群來看,這波 AI 升級更像是一種防守性反應,而非攻擊性創新。蘋果還需要一場真正讓 Siri 起飛的革命,才有機會重新定義 AI。值得關注的是,Apple 是否會將其 AI 發展從「輔助式」進化為「主導式」,亦即從工具角色升級為主動參與使用者生活決策的智慧代理人。若未能達成這一步,即使擁有精緻美學與強大隱私保障,也難以撼動 AI 戰場上的領先者。
參考資料
接續閱讀
Cursor 創辦人出擊 YouTube:AI Agent 時代下「品味」比程式更關鍵
在近期 YouTube 深度訪談中,Cursor(Anysphere)共同創辦人兼 CEO Michael Truell 再度強調,「後程式時代」來臨,品味成為 AI Agent 時代中最大的稀缺資源。他以直白、生活化比喻解析:AI 現在能寫程式、完成細節,但究竟為什麼要做、要怎麼做,卻是人類品味的舞台,而這正是工程師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他在影片中明言:「We think that one thing that will be irreplaceable is taste.」這場對話揭露了 Cursor 團隊如何透過品味打造產品策略,也拆解了判斷力在 AI 協作中的新角色,從技術向價值邏輯躍進,帶出一種與 AI 共生的新型工程文化。
選 AI 模型看這篇:GPT-4o、o3、o3-pro 分工解析
如果你正頭疼該選哪款 OpenAI 模型,這篇一次幫你搞懂!OpenAI 於 2025 年 6 月 10 日正式發布高階推理模型 o3‑pro,並同步宣布大幅下修 o3 API 單價——從原本輸入 US$10、輸出 US$40 直接砍到輸入 US$2、輸出 US$8,降幅高達八成;而 2024 年底開始提供語音功能的 GPT‑4o,也在 2025/06/11 把 Audio Mode 價格從測試期的輸入 US$100、輸出 US$200 調降至 US$40/US$80。三款模型現已覆蓋純文字、圖像到即時語音三種 API 介面,價格帶自每百萬 token US$2→US$80。本文以「功能定位 × 成本結構 × 使用情境」三大維度解析 GPT‑4o、o3、o3‑pro,並示範如何透過分層代理與流量管控,把高價模型效益極大化,協助開發者避開多模態行銷話術誤導,精準挑選最合適的 AI 引擎。
從工廠到農場:AI 如何改寫傳統產業競爭力
生成式 AI 股票行情退潮之後,真正能在現場驅動營運韌性的深度 AI 日漸浮上檯面:它不靠雲端大模型的億級參數,而是緊貼感測器、機械臂與拖拉機 GPU,在毫秒級的時脈內完成缺陷偵測、病蟲害辨識、軸承磨耗預測與分鐘級動態排程。本文重新校準 2025 年中最新的 Gartner、IDC 市調與 Siemens、Bosch、John Deere、GE Vernova、Amazon 等實證案例,鎖定電腦視覺、邊緣推論與預測分析三大支柱,透視 AI 在製造、農業、能源與物流鏈的真實投報率,同時盤點資料主權、MLOps 迭代與 ESG 壓力下的治理挑戰。最終並提出 CTO 與營運長在高利率與高碳價年代仍能踩穩 AI 複利曲線的三大行動策略。